尽管传统印象中,瑜伽属于女性运动,但根据GYMSQUARE精练发布的《2021中国瑜伽行业报告》显示,瑜伽爱好者中的男性占比为13.6%,瑜伽教练中的男性占比为12.2%。在疫情期间,原本女性用户占比80%的每日瑜伽用户构成也更加多元了,新增了不少男性用户男士瑜伽裤的产品将不断增加和年龄偏长的用户,用户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男士去上瑜伽课,但市场上有限的瑜伽服品种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瑜伽运动品牌目前主要女性。瑜伽中的男性,成为被遗漏的群体。随着瑜伽运动的普及,未来瑜伽将会被越来越多男性接受,相关的运动服饰消费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随着瑜伽裤内容分享多,品牌选择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市场上,推出瑜伽服的专业运动品牌有lululemon、Under Armor、Lorna Jane、Alo Yoga等,并且耐克、阿迪达斯、安踏、李宁、Puma等传统运动品牌也不断涌入,国内新兴瑜伽裤逐渐崭露头角。
在新瑜伽裤们冲入赛道前,运动瑜伽裤市场已经十分热闹。根据QYResearch调研,中国瑜伽裤市场在2021年已达16.23亿美元,约占全球份额22.92%,预计2028年将增至30亿美元,占全球26.44%。2022年北美地区仍是全球最大的瑜伽服市场,占全球份额超41%。
在瑜伽裤高度普及的大环境,除了传统耐克阿迪安德玛,北美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运动休闲风的Aritzia,休闲简约的Athleta,性感狂野的Bombshell,女神系列的Alo Yoga,专注男士瑜伽服的Vuori。
Nike新发「怒放」「放空」训练裤
观察新上线的运动瑜伽裤系列,不难发现瑜伽裤的功能细分越来越清晰。大牌的瑜伽裤产品线约定俗成般包含无感、塑形以及透气的特点产品,分别对应静态运动、撸铁综训以及跑步有氧等运动场景。
运动品牌的入局也在改写国内瑜伽服的价格鄙视链。千元档独一家的lululemon碰上了高端户外迪桑特,Alo Yoga、Sweaty Betty和Lorna Jane贵价瑜伽服在电商平台打得火热,NIKE和FILA直指高端瑜伽裤定位,Maia Active和内外正打入中国瑜伽裤的空白,李宁则瞄准中端打造好穿不贵的瑜伽裤。
瑜伽裤正成为运动品牌的必争之地,但是,瑜伽服作为共同的选择,背后是不同的品牌打法。
lululemon
瑜伽服是老牌玩家重拾运动女装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对于已有瑜伽裤产品线的NIKE,逐年发布瑜伽服新品除了抵御lululemon的凶猛来势,也在协同品牌在女性运动领域的探索。
品牌的品类空缺和市场竞争弱使得入局瑜伽服成为定局。在中端线下渠道的竞争并不强劲的情况下,定位中端的李宁推出瑜伽裤填补自身品牌的品类空缺,同时切入空白的中端线下渠道。
无论是高举高打、直播带货还是社群活动,喧嚣的市场想赢得,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卖法。
在玩家众多的赛道,只讲究卖法不抓产品的只有骗子。当所有人都费力踏入赛道,瑜伽裤产品线多元化、场景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
当我们越来越瑜伽服应用的场景变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瑜伽产品的特性决定它穿着是舒适的。在海外,因为相对来说比较少会有bodyshame和平权的意识形态,其实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都会把瑜伽产品作为一个日常穿搭的部分来选择。瑜伽服在欧美已经是daily wear,但他们本身热爱运动也是真的。国内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文化整体也偏保守,瑜伽产品都还在运动场所,没有走进日常,除了一线、新一线城市的部分好身材的女生,其实很少看到日常会穿。
见证了lululemon「一条瑜伽裤」挤进运动品牌top3的故事,运动大牌们也按耐不住了。近年来,大牌纷纷发布瑜伽产品线,入局瑜伽服市场。
主打休闲潮流的FILA在去年加入了运动元素,推出「拿铁女孩」专题,主打「小蛮腰」瑜伽裤;高端户外品牌迪桑特DESCENTE转战女性室内训练服饰,「动线Body Flex」系列中的综训裤官网定价1280元。李宁在原有紧身裤产品系列中推出新leggings系列「揉柔裤」、「翘俏裤」。
对于已经拥有紧身裤系列的品牌,也开启重塑产品线的进程。
NIKE(M)孕妇系列
随着lululemon走上神坛,NIKE在女性运动服饰的攻防战不曾停歇。2020年先后推出全新面料Infinalton的瑜伽裤,而后发布孕妇专属系列NIKE(M)。近期,NIKE发布「放空」「怒放」瑜伽服系列,针对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运动场景。
可以说,瑜伽服市场成为当下运动大牌们虎视眈眈的香饽饽。
根据QYResearch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瑜伽裤市场规模已超16亿美元,且在未来两年将保持10%的年增长率扩张。
鲸参谋数据显示,瑜伽裤2022年在京东平台上整体销售额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在9月份,瑜伽裤月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超100%。
瑜伽裤赛道随着新玩家的涌入,也遂渐形成了品类的细分化。观察了数家瑜伽裤产品线,产品根据功能和场景可以被分为适合静态运动的「无感」、综训场景下的「塑形」以及动态有氧的「透气」。
尽管瑜伽裤在电商市场打得火热,但在线下渠道仍有很大空间。
值得的是,不同运动品牌定位不同,风格迥异,为什么又偏偏相争于瑜伽服这一品类?
在观察刚入局活跃大牌后,不难发现,入局瑜伽服赛道的背后是不同的品牌策略。
寻求品牌增长,开拓新运动领域,新入瑜伽服赛道,成为破局的关键。
2021年前如日中天的FILA为安踏集团撑起来近乎半壁江山,但在进入2022年后,FILA开始失速,首次录得低位数负增长,成为拉慢安踏脚步的重要一环。
FILA&DESCENTE瑜伽裤
瓶颈的出现意味着FILA在休闲潮流领域半顶天花板,现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带给品牌第二春。推出运动系列#拿铁女孩#主题就是FILA给出的答案,借助运动方式,持续输出中高端品牌定位,推动健身用户消费购买瑜伽裤、瑜伽服产品。
同在安踏集团旗下,被视作「下一个FILA」的DESCENTE迪桑特也在探索瑜伽服品类。基于滑雪品牌的基因,落脚高端定位,主打功能性服饰,三者汇集的迪桑特注定了做「小而精」的事业。
此次在瑜伽裤的探索可以是视作为突破户外品牌刻板印象,拓宽运动场景和商品宽度,走向大众运动。迪桑特去年春季就已推出综训、生活以及拳击场景下的女子健身服饰,逐步填补女子健身场景的高端需求。
瑜伽服是女性运动服饰的代表,对于传统运动大牌来说,是时候重振瑜伽服产品线,拿回失去的女性市场。
Nike vs lululemon
相对而言,男女瑜伽服品牌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平衡,女性很容易找到适合的瑜伽服装,并拥有很多的选择,而男性的选择却少的可怜,单就瑜伽服装的市场饱和度而言,目前瑜伽市场以女性为主导,男性瑜伽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在调研中发现,除了Warrior Addict是唯一一家专门针对男士瑜伽服设计的品牌,其余的品牌均开发了女士与男士瑜伽服的两条产品线。
例如,Lululemon除了被人熟知的女性瑜伽服装外,它的产品线也包含了多款的男士瑜伽服装,包括瑜伽裤、瑜伽短裤、瑜伽上衣等,也是众多男士瑜伽爱好者的选择之一。
最年风头正盛被称为“男版Lululemon”的Vuori,估值已达到40亿美元。
在产品层面,品牌可以通过提高面料的功能性、强化版型来达到修饰身型的效果,并且可以结合其他功能属性(如防水透湿、防晒等)来扩大瑜伽裤的使用场景,吸引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此外,瑜伽品牌可以借鉴LULULEMON和MAIA ACTIVE的做法,将科技面料应用于瑜伽休闲产品,并与其他运动品牌的运动休闲产品竞争。
在品牌层面,需要找到差异化的营销沟通方式,避免一味模仿LULULEMON的社群,同时也要注意性别议题的把握,避免价值观的冲突。场景拓展打细分是非常好的策略,通过深耕单个细分市场,影响其他的细分市场,从而赢得阵地。
虽然瑜伽裤这一品类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程度尚有限,但品牌从业者应该积极探索其潜在的增长机会,并持续探索可行性和可能性。以上的建议也许对于瑜伽类品牌和新兴场景的增长(比如露营、户外)的品牌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