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短视频塑造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来源: 聚展网2023-09-19 18:38:05 335分类: 广告标识资讯
责任编辑:刘晓英 麦颖茵
近日,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在8月30日上线,当日播放量便突破300万,关于该短剧的话题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这部短剧拍摄的起因主要来自一位网友的创意,他在评论区提出拍摄一部讲述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动画,而煎饼果仔一句坚定的“等我”更是让网友看到了他们的承诺和用心。可谁也没想到的是,一句淹没在互联网中的评论和回复却推动了一部现象级爆款的短剧,回应了广大网友的呼声。
“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尽管该剧的拍摄、演技等仍存在许多争议,难以媲美专业的电影大片,面临着不同观众的审美考验,但博主@煎饼果仔的回答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自媒体人对短视频的用心和情怀。《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短视频创新上究竟有什么魅力?《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火热出圈能否为短视频塑造下的中华文化传播带来启示意义?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机构之一,其中收藏了许多的文物珍宝。然而,8月初以来,大英博物馆多件馆藏被曝出现“失踪、被盗或损坏”等问题,丢失的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这一文物失踪的丑闻发生后,许多国家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数量可达23000多件。在中国,“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许多网友同样感慨:“也许没有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在这样的呼声下,关于“文物回归”的情怀和呼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言:“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下,《逃出大英博物馆》契合了中华儿女对流失文物回归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守护文化基因的信心和坚定。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两位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主演拍摄的,总共有三集。该短剧主要讲述了化身为人形的玉壶出逃寻找家乡的故事。短剧开头便以大英博物馆的一只中国玉壶失踪为线索,为后续玉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由博主@夏天妹妹扮演的玉壶出逃后流落海外,在街头偶遇一名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记者,就如同看到了亲人一般,激动的喊道:“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起初,由博主@煎饼果仔饰演的中国记者并不相信玉壶所说的话,处处为难她,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玉壶的暖心陪伴让他开始相信:自己眼前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丢失的中国玉壶。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里”“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大结局《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自述的形式道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向观众诉说着泱泱华夏千年的故事。视频的结尾并非是大家所设想的,小玉壶成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相反,小玉壶选择回到大英博物馆,陪伴大洋彼岸的家人,等待回家的时刻。那些漂流在外的文明碎片,仿佛看到了重回家乡的曙光和希望,坚信终有一天可以“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结尾主题的升华再次唤醒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彰显着小短剧的大情怀。
在正式开始拍摄前,两位博主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各省的文物局交流探讨,选择停更三个月,远赴英国当地现场取景,筹备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然而,需要确认的是:在这部短剧中出逃的玉壶并非是流失的文物,而是由苏州玉雕大师俞挺制作,后来被大英博物馆收录的藏品,其温暖细腻的外观和色泽成为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吸引着每一位游客驻足观看。
学者罗新曾指出:“遗忘对于记忆的塑造至关重要,在我们企图了解的历史中,遗忘如同无边的黑暗,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些遗忘的历史,选择将许多的文物细节隐藏在画面中,以含蓄、温暖的呈现方式燃烧着民族情绪中的火苗,注入了观众丰富浪漫的想象。
首先,画面一开始小玉壶的脸上就脏兮兮的,许多网友便猜测这一妆发是隐喻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没有用玻璃罩保护,被许多游客接触导致的。其次,短片中的小玉壶在看到中国记者租住的房间后,惊吓得喊道:“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啊”,以隐晦的方式讲述自己在大英博物馆中的摆放位置,让人们再度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逃出大英博物馆》抹去了锈迹斑斑的历史痕迹,以制作精良的画面和意味深长的台词“替弱势群体说话”,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
《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真实的人型,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将玉壶的归乡情绪转变为直观、立体的画面,营造浓浓的思乡情感氛围。短视频中的小玉壶是一个活泼可爱、热爱祖国、乐观开朗的女孩,她对待中国记者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剧中她对着中国记者说道:“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或者壶身和壶盖。”她将文物的组合关系比拟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呼应了开头拟人化塑造的叙事手法,让许多观众在抽丝剥茧的文物情怀中重续历史记忆,赓续历史文脉。随着视频热度的上涨,全网掀起了文物归国的讨论热潮,许多人纷纷开始采用“文物拟人”的方式,拍摄仿妆短视频,表达对漂泊在外的文物的思念,也让“文物归国”这一话题再次受到大家的,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在过去几年,为贴合网络大众的喜好,以短剧形式拍摄的热门短视频大多主打“校园”“悬疑”“爱情”等题材,存在题材过度开发、内容同质化、文化驱动不足等问题,难以发挥其真正传播价值。而《逃出大英博物馆》摆脱了市场上的热门题材,突破现有的创作思路,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从“文物的流失与回归”这一个小切口中将中华民族长期深沉含蓄的情怀展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和24个国家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找回了1800多件文物。短视频中文物回归并非只是一件简单物品的归属转移,而是重续断裂的情感链条和历史痕迹,为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注入强劲动力。
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折扣”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折扣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华文化走出海外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面对我国的文化内容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范式”,导致文化大打折扣,难以展现中华文化之魅力。因此在短视频助力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短视频创作者应当明确视频内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壁垒,善于利用全民共赏的文化符号和载体传播中华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在多元群体中实现互通共融,激发情感共鸣。
镜头是视频的基本语言,创作者能够通过镜头的巧妙设计展现人物情感变化、塑造场景氛围,从而传达视频主题。目前许多的短视频追求短、平、快的特点,过分强调加快视频节奏、吸引用户的注意。但对于文化传播来说,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容易使用户在大量的视频碎片中仅仅留下浅层的记忆,却无法形成持久、深远的文化痕迹。因此,短视频创作者不应被流量化的视频节奏所裹挟,更应该结合文化题材和观众喜好调整镜头语言,使观众在多元的镜头呈现中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提升短视频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部拍摄于2016年、豆瓣评分为8.3的《了不起的匠人》便采用微纪录片的影像呈现方式讲述20位匠人的手艺人生。视频运用了不同的视听语言,在增添画面多元化的同时赋予了匠人多彩的生活。在工艺品制作这一流程中,画面运用了不同的景别拍摄,采用特写、微距镜头、远景、近景等丰富的视听语言交替进行,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精密和匠心。通过多元的影像呈现,中华文化有机会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故鼎新,被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走进年轻大众的内心。
学者刘海明、宋婷将共情传播界定为: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受、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过程。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打破过去理性、客观的情感表达,转而倾向于放大个人情绪,呈现出感性化的情感诉求。而短视频本身的氛围、叙事性和背景音乐等元素的结合正是实现这一情感驱动的最佳利器,为共情传播提供了条件。从中华文化的短视频传播中,我们可以感受文物的历史变迁、工匠人的精心打磨、全民守护的热情......与视频中的人物、场景共情,唤起了我们的分享欲望,从而推动着文化类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美国学者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在《情感社会学》中指出:“情感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可生成对广义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的承诺。”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之际,也曾有网友道出短视频的意义是“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关于中华文化的短视频主题,视频创作者应以社会性情感为纽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信息在现实中得以还原和重现,串联不同年代的记忆时间,汇聚成集体记忆,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发挥“共情”的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持久传播。
《逃出大英博物馆》抓住了热点话题的时机,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融入短视频中,为更多短视频塑造下的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创作思路。我们在这一部作品中不仅看到了自媒体人的热忱和情怀,更看到了观众对于高质量文化短视频的呼声和诉求。正如红星评论所说的:“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随着视频内容创作的环境越来越自由多元,画面精良、内容鲜明、主题深刻的短视频将持续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展现其独特魅力。
[1]https://mp.weixin.qq.com/s/W9Vr3JthZn-AXr-cQlQD5g
[2]https://mp.weixin.qq.com/s/hNkChV5lpafSnojJpsWvbg
[3]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2):77-83.
[4]刘海明,宋婷.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J].新闻界,2020(10):11-21+31.
[5]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海外网络传播力课题组,周敏,狄心悦等.中央企业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的三个关键节点[J].对外传播,2022(03):8-11+50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来源:聚展网
展位销售
专属微信
专属微信
2026.09... 查看展会时间
SIGN CHINA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APPP EXPO
2026.09... 查看展会时间
LED CHINA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DPES SIGN EXPO CHINA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SIGN CHINA
2026.04... 查看展会时间
Japan Marketing Week
2026.03... 查看展会时间
Digital Printing China
2026.04... 查看展会时间
ASE CHENGDU
2026.09... 查看展会时间
SGI Dubai